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上次编辑时间
Apr 9, 2025 02:00 PM
导语:本文是王嘉陵著《决策思维》的读书笔记,这是一本比较薄、废话相对少、语言简单易懂的书,可以让你对“决策”的整个概念、体系有一定的认知。 优点:把整个决策的基本概念和架构串联了起来,让我重新审视自己日常生活、工作中在做决策时的一些坑点和需要注意的事项。 缺点:在具体操作上,可使用的工具上,没有比较深入的探讨,建议有兴趣的同学自己再做其他的延伸阅读。 备注:文中黑色字体基本来自书籍本身,以※开头的灰色斜体是我自己读书时的内心OS,和大家分享,哈哈。
决定就是资源的分配
如果没有分配资源,就没有真正地做决定,这个概念,是要把决定当做动词来行动,而不是当做名词来空谈,决定是为了执行,执行是为了达到决定的目标。
决定的必要性在于:
1. 有选择;
2. 资源的有限性;
3. 有目标要达到。
决定的过程就是选择最好的方案,以有限的资源达到目标,而决定实质上就是资源的分配。决定者就是进行资源分配的人。
高效、高质量的管理决定,就是最有效地运用有限的资源,达到组织的目标。更好的决定就是用更少的资源达到同样的目标;最差的决定就是用了很多的资源还达不到目标。
※工作中,时常遇到需要做决定,有时候会给出一些形而上的、正确的废话式的决定。决定就是分配资源这个概念,可以让我们经常反思,决定是不是以目标和落地为导向,真正可以落到实处。
决策就是一组具有长远影响的决定,是一系列的资源分配
决策的过程就是选择最好方案的过程,以有限的资源达到目标的过程。目标是我们思维的起点,行动的终点。当然,选择目标本身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,代表着我们要去往哪里。
战略决策与决策执行
将战略决策比喻为选择一个好的跑道,那执行决策就是要在选好的跑到上跑得最佳,它们是一件事的两个阶段,在思维上不能分开来考虑。
做战略决策,选择跑道时有三个重点:方向、目的地、(常常被忽略的)范围&边界。
优秀的执行,就是将有限的资源做最佳的利用,在选好的跑道上竭力奔跑,用最少的最远最快达到目的地。前提是:战略决策必须把跑道选好,否则跑得越快,就会越快到达错误的地方。战略决策应该由高层领导来做,且三五年内不需要做大的调整,可以在宽度上做一定的调整。
通用的决策架构
许多人没有采用一个通用的决策架构,是因为思维存在误区:
误区一:认为每一个决定都是独特的,不可能采用一个通用的架构。
误区二:认为每一个决定者都是独特的。
误区三:认为决定是一次性事件,而非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。
其实,一个人人都可学习,全团队可以共用、公开讨论的决策架构,可以帮助团队成员各尽其职,在自己的权责范围内,做出对团队最好的决定,提升成员责任感和成就感。
决定的六个心理陷阱(日常生活中容易掉入)
- 锚的陷阱: 先入为主的信息、可能是专家或名人的心得、媒体调查的结果,经验主义。
- 固守成规陷阱: 只照旧做事,没有问题就不愿改变。※一直是这么跑的,不代表是没问题的。
- 沉没成本陷阱: 也是最容易被赌场的陷阱。要记住决定是关于未来的,而过去的已经没有决定可以做。
- 肯定证据陷阱: 我们心中对某个决定已经有了一定的倾向,就会不自觉去收集和重视各种肯定那个倾向的证据;对于反对的证据,故意忽略或者轻视。
- 框架陷阱: 被提出问题或者交代工作时,这个问题或者任务已经局限在某一个框架内,解决问题的人往往不会对框架本身是否正确产生疑问。
- 估计和预测的陷阱: 决定通常都是基于过去的经验,如果过去成功过,则容易过于自信,如果过去失败过,则容易过于审慎。
管理决策的三大陷阱(管理决策时非常普遍)
问题陷阱:以问题为起点,让问题推动决策,以解决问题为目标。
–决定的起点必须是想要达到的目标,而非眼前的问题。只有以目标为起点去思考,决定才可能达到目标。
机会陷阱:以机会为起点,在只有一个方案时,就做是非题。在没有其他选择时就做决定。
–当机会出现时,我们的思维容易陷入是非题模式,一味考虑是否要抓住机会,而没有考虑这个机会是不是能帮助我们达到目标。决定者要做“选择题”而不是“是非题”,是非题表示只有一个方案,此时是没有选择的。
希望在审批过程中能提升决策的品质。
–在官僚式机构中尤其常见。基层人员做了一个计划,一层层报上来,每个人都觉得上面还会有人看,或是下面的人已经看过了,于是大笔一挥批准了。
好的决策需要满足两个要素:决策内容高质量、决策过程高质量。
决策内容高质量的三个重点:GPA
G(Goal):目标、P(Priority)优先级、A(Alternatives)可选方案。
决策过程高质量的三个重点:IPO
I(Information)信息,P(People)人员、O(Objective Reasoning)客观推理。
目标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
许多人面对未知的未来,不敢做决定,以为决定依赖把未来预测得很准。事实上,决定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,我们也需要及时调整过去的决定。所以,决定是一个迈向目标时不断进步的过程,需要有三个步骤:
- 随时观察: 观察社会、政治、经济、科技上的改变,观察客户的改变、市场的改变。
- 思考: 思考有价值的主张。没有主张的人,是没有贡献的,没有价值的主张,也注定是不长久的。
- 实验: 有创新、有风险、实验结果必须有记录和评估,才能改进。这里让我想到了项目管理里的PDCA循环。
目标包括三个方面:明确的【目的】【范围】和【视角】
愿景可以远大,决策要有明确的范围、视角。资源是有限的,如果跑道太宽,那只能铺得很短。如果我们需要把跑道铺长,那可以先窄一些,当达到阶段性目标,获取新的增量资源时,再继续加长或者拓宽跑道。
目标需要共享和公开,共享是为了确保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保持一致,而公开是为了促进团队的合作互助。※和OKR的概念体系一致。
目标的常见错误
- “埋头苦干”而忘了目标。
- 目标和手段不分,手段目标化。
- 目标不够远大。
- 范围不明确。
- 视角不清晰。
- 别有用心/隐藏真实目的。
在长远目标下,要知道什么更重要,并且从最重要的事情着手。
如何确定优先级:
首先知道不可逾越的底线是什么
底线与目标是相互辉映的,底线的作用是防止我们自己的选择会摧毁达到目标的可能性。不考虑有可能越过底线的方案,才有可能达到目标。在分配资源时,第一要守住的就是底线。
彻底的失败,常常不是因为目标不够高远,而是因为忘记了守住底线。底线是永远的最高优先级。※例如日常工作中,合规工作通常是优先级非常高的。
接着,在底线之上确定优先级,需要先找出现状与目标之间的差距
并把资源投到消除最重要的差距上,才能最高效的拉近自身与目标的距离。
最后,考虑优先级的轻重缓急
不要考虑紧急不紧急,而要考虑重要不重要,同样重要的情况下,再来考虑是否紧急。紧急的标准应该是机会窗口的宽度,而非他人或现状施加的压力。
(这里作者的观点,我持保留意见,日常工作中优先级的判断,很难完全不考虑紧急度,优先级和紧急度的交叉考虑和管理,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话题,总体来说,个人认为应优先处理重要且紧急的,然后将时间分配给紧急不重要的和重要不紧急的,最后才是不重要不紧急的事项)
可选方案的必要性
当提出一个方案,我们就醉心于完善这唯一的方案,则我们已经陷入了机会陷阱。所有的决定都可以因为有更好的可选方案而改变。
可选方案的原则
- 创新的
- 本质上有差别的
- 可达到目标的
- 可执行的
- 不会造成不能应付的风险
可选方案的产生
创新需要逼自己探索什么是不可能的,很多创新小组都是在一个多元化的组合下,经过很多轮的脑力激荡而产生的创新思维和产品。团队成员在能力、经验、技巧、知识、文化、思维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差异,才能让团队跳出某个“井”。
反溯法、联想法、脑力激荡。过程中要延缓评估、避免批评、鼓励乱想,挑战固有思维。
可选方案的常见错误:脑力激荡时,仅提出一个方案就开始讨论这个方案的可行性,将时间浪费在争论上,而没有尽可能提出多的可选方案。可选方案这一步应该进行大胆的狂想,将理性的分析放到下一步:客观推理。
(这里让我想起之前系统性学习头脑风暴方法时提到的一些概念,比如在头脑风暴会议过程中,延缓评估和避免批评是非常基本且必要的原则,本书作者对创新过程介绍得比较简单,没有对头脑风暴方法做深入系统的介绍,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在网上查一些资料,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小课题)
有了好的决定,只是成功的一半,还要看这个决定能不能被成功的执行,而这就依赖决定过程中做客观的推理。
什么是客观推理
将各种可选方案转化成在执行时可能带来的正面与负面结果,并对各种可选方案的结果之可能性进行评估。客观推理的作用是为将来的执行做准备,推理的过程也能促成更多的创新想法,让有限资源产生最大的正面效果,并尽量降低负面影响。
怎样做客观推理

- 价值高,风险/成本低:马上做。
- 价值低,风险/成本高:暂缓。
- 价值高,风险/成本高:创新、实验、分步验证。
- 价值低,风险/成本低:可以考虑,合并累计。
※这一步我理解就是将各个方案的有点、缺点、成本、风险等拿出来对比,并做出最终决策的一个过程。
客观推理需要信息来协助,因此信息收集是高质量决策过程中的重点。
信息的前瞻性
每一个决定都是建立在对未来的假设上,且决定是不断变化和进步的,因为信息需要有前瞻性,也需要是最新的、及时的。
信息的片面性
需要整体的、全面的事实,需要收集足够的相关信息,才能做一个正确的决定。未来是有变数的,我们在收集信息时,要考虑到这种不确定性,我们能知道的信息范围有多大,还有什么是不知道的。并且做好准备可能需要在一段时间去追踪和收集信息。
利用信息处理未知
决定是关于未来的,而未来是未知的,应当如何处理未知呢?有三个方法:
- 把未知变为已知。其实就是通过演练、实验、模拟的方法去探索未知。
- 把未知转化为可能的风险,然后降低、控制、管理风险。把未知可能带来的问题、风险一一列举出来,再针对问题/风险采取措施。
- 如果风险也是未知的,那我们应该尽可能做可逆性的决定,以便在风险出现或者增大时可以退出。
信息的常见错误
- 忽视对重要信息的收集。
- 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缺乏认知与准备。
- 从表面、片面的信息推导出错误的因果关系。
- 一味强调我们所知的,而非真正重要的。
决策制定需要决定者、支持者和参与者。
决定者
决定者是分配资源的人,但并不一定总是掌握资源的人。掌握资源的人有可能授权他人去分配资源,或者当项目较大时,可能需要很多方共同提供资源,则决定者可能是多人,但仍需要有一个主导者。
支持者
第一种支持者是可以肯定、支持我们决策的人,这种人通常拥有较多的无形资源,他可能不是真正分配资源的人,但他所拥有的的无形资产(名誉、声望等)可以帮助我们调动有形资源。
第二种支持者,是可以阻碍我们成功的人。这类人虽然不能也不会为我们分配资源,但是他的“No”可以让我们即使做了决定,也无法成功实施(例如监管单位、法务部门),因此我们必须争取这类人的支持。
以上两种支持者,都是我们在做决定时需要考虑或者引入的团体。
参与者
参与者是可以贡献并提高决策质量的人,他们需要参与决策的过程,但决定者不一定需要完全得到参与者在最终结论上的支持。参与制作可选方案或者脑力激荡的人,可以是知识丰富,与项目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外来人士。而到了客观推理阶段,必须加上一些项目中有经验的过来人。
参与制作可选方案、客观推理最好选择不同的人来进行,一个过程要“发散”,一个过程要“收束”。人员这一章也让我联想到了PM知识中的干系人概念,我们不仅仅要关注“支持方”,也要关注“反对方”。
人员的常见错误
- 决定者不愿在目标和优先级上标明立场
- 决定者过早或过强地在可选方案上标明自己的立场
- 决定者不主动、不参与、不做决定
- 只邀请和自己想法一致的人参与
- 没有一直与支持者保持沟通,获取他们的支持
在带领团队做决策时,需要领导团队做三个重要转换,才能有高效的决策过程:
1. 从发表意见转换成提出可执行的建议。
2. 从讨论过去转换成创造未来。
3. 从讨论问题转换到掌握机会。
本章简单介绍了在决策过程中领导风格的重要性,以及一些推荐的做法,比较浅显,作者自己也提出,关于领导艺术的书籍和理论非常多,大家可以自行参考,也不存在绝对的对错,还是要根据团队风格来。
- 作者:Tsing
- 链接:https://www.huqing.site/%E9%98%85%E8%AF%BB/1cb94e5f-a0ad-80a4-83c1-de232aaf6428
- 声明:本文采用 CC BY-NC-SA 4.0 许可协议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